熱電廠除氧器余汽回收技術改造
王世恩1,秦照東2,李玉成1,李宗元1
(1、山東景芝集團有限公司,山東安丘262119;2、諸城市電力工業局)
1前言
山東景芝集團有限公司熱電廠于1994年4月建成投產,總裝機容量為兩臺20t/h鍋爐配一臺3000kW背壓汽輪發電機組,至今已安全運行了九年。作為一個裝機容量不大的自備熱電廠,山東景芝集團有限公司熱電廠始終把創造最大經濟效益作為主要目標,2001年,公司熱電廠針對除氧器余汽排空問題進行了研討,認為完全可以進行回收利用,并于同年8月份對此進行了技術改造,改造投運后效果良好。
2改造前運行狀況
改造前有青島平度鍋爐輔機廠生產的20t/h除氧器兩臺,除氧方式為熱力除氧,額定工作壓力為0.02MPa(表壓),工作溫度為104℃,有效容積為10m3,其工藝流程為:從分汽缸到除氧器的0.8MPa、250℃過熱蒸汽與除鹽水進行接觸加熱除氧,使除氧水溫度維持在104℃,加熱過程中,一部分加熱形成的余汽和氧氣一同被排到室外,其溫度為100℃,經過有關資料介紹和熱電廠的實際運行情況,其排空量約占總用汽量的5%,浪費極大。
3設計改造情況
為回收利用除氧余汽,設計制作了兩個熱交換器,結構形式為順流列管式,除氧余汽走管外,除鹽水走管內,經過換熱后,加溫的除鹽水再進入除氧器進行除氧,換熱器設計是依照實際年用汽量2544t計算的。
具體參數為:除鹽水進水溫度:30℃;出水溫度:33.84℃;除氧排汽進入換熱器溫度:104℃;壓力:0.02MPa;排出換熱器溫度:40℃;換熱面積:4.80m2/臺;折流擋板:圓缺形,弓形高度342mm,4個/臺;殼體壁厚:8mm;總高度:2080mm;直徑:500mm,立式布置。
除氧余汽經冷凝后,進入冷凝水箱匯集,冷凝水箱根據實際運行冷凝水量,設計成直徑1300mm,高1700mm,用厚度6mm的鋼板卷制焊接而成一圓桶形容器,容積為2m3。
在設計中,一直把安全放在首位,堅持在不影響除氧器安全運行的基礎上進行設計,改造之前,除氧器已有一個彈簧式安全閥及水封保障除氧器運行在額定壓力之內,改造時,為防止出現安全隱患,在熱交換器的上半部除留有排氧氣管道外,還增加了一個防爆門,同時也留出了足夠的檢修空間。此外,還對除氧余汽的冷凝水進行了初步化驗,其水質指標和含氧量完全符合除鹽水的要求,可以重復利用,同時制定了運行操作規程,此技術改造一次性投資9300元。
竣工后的系統圖見圖1。
4運行操作規程
a本系統冷凝水箱安裝有電接點水位計,控制盤安裝在除氧操作室內,本系統操作由除氧運行工負責。
b未投運時,系統所有閥門均處于關閉狀態。投運時,應順序開啟閥門7、9、13(或8、10、14),此時,除氧余汽經冷凝后進入冷凝水箱。
c當冷凝水箱水位在0.5m時,開啟閥門22進行排污,并通知化學運行人員按除鹽水指標取樣化驗,合格后,關閉閥門22。
d當冷凝水箱水位達到1.5m時,開啟閥門19,啟動冷凝水泵6,壓力正常后開啟閥門20,開啟閥門17(或18)向除氧器打水,當冷凝水箱水位在0.4m時,停止運行冷凝水泵6。
e當熱交換器需要檢修時,應開啟閥門11、15(或12、16),關嚴7、9、13(或8、10、14),除氧余汽排空,維持生產,待檢修完畢后,再投入本系統。
5改造后運行情況及效果
2001年8月系統改造完畢,9月開始投入運行,從運行情況看,效果良好,各運行參數都在設計范圍之內,且回收的冷凝水比設計量的5%還多,運行操作簡單,控制方便,一般在負荷高時,每班次冷凝水量在4m3左右,負荷低時,冷凝水量在2m3左右,每班次回收冷凝水1~2次,對除氧運行工增加工作量很小。經過一年的運行實踐證明,每年可節約資金17萬元。